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初闻陈晓旭出家只觉得这是她诚心向佛的必然结果。这个将林黛玉塑进了灵魂的女子依然可以激起对87版电视剧红楼的怀念。那个时候,中国人也是可以那么认真纯粹的制作电视剧的,算是没辱了《红楼梦》的神圣。偶尔翻到杂志上整理的几段有关访谈,开始对这个女子刮目相看。
    “她(陈晓旭)和郝彤(丈夫)常常在家讨论中国人到底有没有信仰,为什么世界发展到今天,物质有发展,科技有发展,人心却在倒退,没有依靠,没有依托,甚至不知对错这些问题……”朋友说。
    闭关修行的门悄然合上,一张薄纸声明,任由众说纷纭:“现在社会的解决,其根本只有依靠圣人的教育,而这种教育必然有人传承落实……(释迦牟尼讲经说法49年不间断,传播了一个智慧学说,就是教育——郝彤。)我将承师命闭关十年研学儒释道之中华传统文化,将来有一天,我会把我所学与大家一起分享,做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义务教育的工作者。”
     ——原来,出家并不是看破红尘,不然她何以记挂红尘种种;皈依佛门也并非四大皆空,不然何以尚未进就想到有一天要出
     
    这样的理由有些好笑是不是?当时身边同伴就笑出了声。我也是很惊讶的,原以为这些个幼稚可笑的理想主义只会残存于我们这个冲动、无知的年纪之中,未想竟还可以在中年人中存活,且以如此深刻的形式,理想得让与我同龄的人都觉得可笑:她与郝彤的这份努力之于社会的广度怕是连杯水车薪都算不上,代价是放弃多年打拼得来多人垂涎的千万资产以及付出之后也许是所有的时光,尚且不论这种路走不走得通。
    历来,理想主义者勇往直前的执着和无畏,总是有着几乎与其热情成比例的冷酷失败
    于是理想主义渐渐成为嘲笑的对象,成为深埋于心的自我对白。龙应台在给儿子安德烈的信中说:“……但我愿你看清理想主义的本质——它是珍贵的,可也是脆弱的,容易腐蚀腐败的。很多人的正义感、同情心、改革热情或革命冲动往往来自一种浪漫情怀,但是浪漫情怀从来就不是冷酷现实的对手,往往知识蒙上一层轻雾的、假的美丽和朦胧……”——这话说得极为冷静,理智,确实在理。然而,龙应台自己何尝不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代表,20多年前,她顶着专制的国民党的高压,痛陈台湾社会的乱象丛生,责问种种不公正不正常,尖锐指出正是国民们的懦弱怕事、逆来顺受为不正不义推波助澜,号召人民对已经麻木的事生气,争取应有的权利。她自己因此无法在台湾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这些让当政者坐立不安的文字汇集成《野火集》出版,一个月内再版24次,真如一把野火,烧出了台湾之后两年内发生的17个社会运动,也多少为现在台湾终于成型的民主制度添薪加火。现在,她仍旧对种种不公不依不饶…
    
    喜欢冷成金在《文人与侠客》中对侠士精神的一番评论,在我看来这里的侠士就是无可救药的怀抱不现实的理想之人:“然而,大侠的长剑虽利,终不能杀尽不平而除旧布新,更不能把处在痛苦轮回的传统社会改造成永恒的桃源乐土。所以,他们死难殉节或归隐山林就成为必然的结局,其志难遂,实在是每以为真正侠客的宿命。道理很简单,大侠的祈求是无止境的,而现实社会却总是滞后的。大侠精神总是代表着破坏现实秩序的理想力量,总是希图建立一个更完美的社会……”这个更完美的世界,就是可望不可及的高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是几千年前就有的一句: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学到鲁迅的“世上本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时候,觉得既晦涩又无文采,如今渐渐明白这路上的先行者就是前仆后继的失败者又前仆后继开拓的人。走的人多了,也便真的成了路。我没有开拓之才,我可以选择跟随;我没有跟随的勇气,起码我可以不嘲笑,并遥寄祝福: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想听听《枉凝眉》,也怀念一下那时电视工作者的认真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上有5个想法

  1. 呵呵 其实我开始的时候是很随意看的同时发现你的确很有思想很有眼光很有见解啊!佩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