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睡得都很不好,每天早上醒来都能想半天梦里的事,因为太清晰了。我仔细的想了想,发现这是因为压力大的缘故。真正开学的第一周是这样的:当我第一堂课发现自己并不太能听懂希腊老师在讲什么的时候,我并没有真的着急,因为我知道我迟早要克服这个问题,而且我自信的觉得我能在短时间内克服这个问题,更何况当我听完这个学期所有课程的第一堂课后我发现听不懂不只是我的问题,因为别的课我大致是能听懂的,老师也有问题,谁让他是希腊人呢。真正让我倒吸一口气的,是阅读。
社会人类学在这里的教学方法是每周一小时演讲式授课,一小时讨论加小组演讲,外加长长长长的阅读书目,和小组作业。阅读对我来说似乎比讨论很难,因为学术词汇和日常交流的词汇区别很大,尤其人类学在西方是非常综合性的社会学科,几乎涵盖了所有社会学科的专业术语,而所谓的人类学产品——民族志里的偏门亚文化就更是经常连词典都查不到,所以到目前为止,读书让我屡屡受挫,原本很享受的民族志阅读如今成为让我冒冷汗的蜀道。想象下每读几行要翻几次词典的效率——我恨不得有机器猫的记忆面包一次性把自己吃吐了都行。讨论当然也非易事,每当各种-l(n)ism的单词一个个的从同学的口里吐出来的时候我就很惶恐,这么多的各种“主义”换了在中国已经是大学问家了吧,可殊不知在西方的教育里,各种“主义”本来就是泛滥的,每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有这么多关于“主义”的储备。可难了我这没受过西方教育又向来抗拒“主义”的人,在西方人类学的学习中,本来就是要以融汇西方哲学各种“主义”为基础的——于是在上到第三堂课的时候,我幡然醒悟,我要学的不只是人类学,而是整个西方的社会哲学体系!!我的心跳在发现这一事实的时候跳漏了两拍,随后我体内的“阿Q”及时拯救了我,这样也好,反正西方哲学史和西方历史迟早都是要补上的,我了解自己的犯贱程度,绝对的不被丢进水里就学不会游泳
该说说我的同学了。我所在的班人比较多,有32个,其中26个左右是欧美人,其中又20以上是美国人。刚开始的时候我对这种构成非常失望,这表示讨论的主流意识将是非常西方的,但是后来我想算了,反正能来这里的那些亚文化国家的人也是受够西方恩惠的,印度就是其中的典型。能来这里的印度人大多英文非常流利,对英国的各种体系和结构也很熟悉,对西方的接受程度很高。其实,话说回来,虽然这里亚非拉各个地方的人都有,但翻开世界版图,那些与西方社会交往甚少的国家和文化又有几个?尽是殖民一词已经足够打败很多人对自身文化的骄傲了。后殖民地国家们,有自己语言的都已经是幸事,有自己的文字就更加难得,还拥有对自身文化认同的就少之又少。Dicshow告诉我,在印度,学习印度语言的学校已经越来越少,人们对英式英语的趋之若鹜让很多印度人以英国腔为荣。我以前也觉得中国被西化得厉害,可当我越来越多和外面的人打交道并参与一些国际性的会议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中国人身上根深蒂固的东方文化基调,在一些不同国家参与的会议上,中国人及那些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的东亚国家,总是最沉默的,和西方人以及深受西方影响的人的外向热烈对比强烈。于是我想,还没那么糟,至少我们有语言有文字有自己的哲学,还有很难带走的处世态度
在昨天食物人类学的课上,老师展示了菜市场的卖家禽的图片,介绍说在中国和墨西哥,人们购买活鸡,当场杀死后再烹饪入食。我旁边的美国同学吓得掩住嘴巴,惊呼“terrible”,我忍住笑,想象着这位西方人的想象,差点要直接问她:难道贵国的鸡是自己跳到餐桌上自杀的吗?——美国人对家禽及牛羊肉的消费可是一点也不比中国人弱。在这种时候,看各国同学的反应远比听老师上课来得有趣,这就是人类学的乐趣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