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打在你我的脸上

    这是新年的第一天。这是我们与你见面的第777次。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头。这是冬天里平常的一天。北方的树叶已经落尽,南方的树叶还留在枝头,人们在大街上懒洋洋地走着,或者急匆匆地跑着,每个人都紧握自己的[……]

Read more

童话

    哈哈,难得起早,心情大好,今天是吃素的第九天了,打破记录,不知道还能坚持下去不,那些小动物太可爱了,而我每次的吃素宣言都以失败告终,总有假惺惺的感觉,到看了动画片又信誓旦旦的开始,最唱记录也不过才九天,唉,人呐
   &nb[……]

Read more

怎一个谬字了得

     天气渐渐凉了,穿白天的衣服夜行已经开始哆嗦了,然而学校附近的小商贩却一个都没少,以前他们就在,现在他们在,寒冷的明天他们也会在,不管哆不哆嗦。刚刚在外面十字路口拐角处有孤零零的推车在卖小吃,昏黄灯光下,一个人,对着车来车往,我买了点东西,之[……]

Read more

当悲悯和焦虑成为职业的一部分4

张:如果这样的话,我们通常看到的大背景下的小人物或小事件的报道,其对背景的把握其实非常难。
杨:非常难。历史学家都认为,最难看清的就是当下的历史。历史的脉络,也许只有2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看清楚。历史学家是大厨,我们只是拣菜洗菜的厨工。有时候,我觉得,我们的报道缺乏一种纬度,就是历史的厚重感。因为有[……]

Read more

当悲悯和焦虑成为职业的一部分3

张:你举这个例子,可以说明记者对社会的判洞察能力和对趋势的判断能力。
杨:中国很多问题是屏蔽的,有它的历史形成的过程。甚至我们近前的历史,比如20几年的改革历史,不少记者同行,都是简单了解那些宣传性文字,历史盲,肯定也是现实盲,所谓调查的价值可想而知。我也是在做了10几年记者,才觉得稍微有些历史视野。[……]

Read more

当悲悯和焦虑成为职业的一部分2


张:能不能举一个例子,说明以下职业记者与“英雄记者”之间的区别。还有〈〈南方周末〉〉有一种“集体悲情”,这种悲情对新闻操作是否有影响?
杨:更具有我们所说的“新闻英雄”的气质,他的价值出发点更倾向于“轰动效应/公共利益”。
新闻单位和调查记者,都有自己的策略选择。这在于你对环境的看法。
多年前,编辑部有次[……]

Read more

当悲悯和焦虑成为职业的一部分1

这是张老师对南方周末前调查记者杨海鹏的一篇访谈,不长,但断续看了三个晚上,看不下去的时候关上,忍不住,又看,感慨启示不能一一道,个中滋味各人也不尽相同,总之觉得值得推荐,但,若你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者就不必浪费时间了
注:转自张老师传媒视域

这个行当的性格也许是“习惯性焦虑”
张:有些人认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