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初闻陈晓旭出家只觉得这是她诚心向佛的必然结果。这个将林黛玉塑进了灵魂的女子依然可以激起对87版电视剧红楼的怀念。那个时候,中国人也是可以那么认真纯粹的制作电视剧的,算是没辱了《红楼梦》的神圣。偶尔翻到杂志上整理的几段有关访谈,开始对这个女子刮目相看。
 &[……]

Read more

当悲悯和焦虑成为职业的一部分3

张:你举这个例子,可以说明记者对社会的判洞察能力和对趋势的判断能力。
杨:中国很多问题是屏蔽的,有它的历史形成的过程。甚至我们近前的历史,比如20几年的改革历史,不少记者同行,都是简单了解那些宣传性文字,历史盲,肯定也是现实盲,所谓调查的价值可想而知。我也是在做了10几年记者,才觉得稍微有些历史视野。[……]

Read more

当悲悯和焦虑成为职业的一部分2


张:能不能举一个例子,说明以下职业记者与“英雄记者”之间的区别。还有〈〈南方周末〉〉有一种“集体悲情”,这种悲情对新闻操作是否有影响?
杨:更具有我们所说的“新闻英雄”的气质,他的价值出发点更倾向于“轰动效应/公共利益”。
新闻单位和调查记者,都有自己的策略选择。这在于你对环境的看法。
多年前,编辑部有次[……]

Read more

当悲悯和焦虑成为职业的一部分1

这是张老师对南方周末前调查记者杨海鹏的一篇访谈,不长,但断续看了三个晚上,看不下去的时候关上,忍不住,又看,感慨启示不能一一道,个中滋味各人也不尽相同,总之觉得值得推荐,但,若你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者就不必浪费时间了
注:转自张老师传媒视域

这个行当的性格也许是“习惯性焦虑”
张:有些人认为[……]

Read more